Gate9 波西米亞系列20吋 行李箱 旅行箱

 

 

 

Gate9 波西米亞系列28+20吋 行李箱 旅行箱

 

 

檢視相片

腦部手術不論在國內外都是對醫師最高的挑戰,在一般技術含量下,腦部病灶的去除沒有多大困難,問題就在於腦部手術不但要去除病灶,更要確保手術過程中對於敏感與精細的腦部組織傷害降到最小,以確保病人在術後能夠最大程度的恢復既有功能,經鼻微創手術就是在這樣的要求下應運而生。只是這項手術要求極高,不是每家醫學中心都能順利完成。執國內醫學牛耳的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團​隊,近幾年來就與耳鼻喉科跨領域合作,完成超過三十八例困難顱底臨床個案,是國內相關術式技術層次最高的團隊。

檢視相片

上圖:台大醫院團隊使用最新型Storz 3D內視鏡執行手術,醫師也必須戴上3D眼鏡

事實上這項技術早在三千年前古埃及時代就已經展開,古埃及人在製成木乃伊前,會通過鼻子去清除死者的大腦。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博浩表示,今天,神經外科醫生可以使用類似的方法對腦部腫瘤進行手術。

由於鼻子和眼睛之間的骨棘,使得要進入切除顱底區域的腫瘤時增加了困難度,因為這些區域靠近腦幹和脊髓等重要的神經和血管。過去的傳統開顱手術會有較大的手術面積,導致傷口大,恢復期長,失血量多,且留下疤痕,病人的術後恢復期也較長,更重要的是,手術過程對於大腦的傷害無法預期。

49歲的陳小姐近年來因看東西看到兩個影子,左臉感覺麻痺,生活無精打采,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原來顱底竟長了一顆5公分的三叉神經腫瘤(trigeminal neuroma),嚴重壓迫到神經與腦幹,需要進行手術。傳統手術需開很大的開顱傷口,顴骨也需部分移除才能切除這樣的腫瘤。台大神經外科和耳鼻喉科團隊,透過微創內視鏡手術,從鼻孔內伸入器械摘除,不需開顱、剃髮,傷口小且復原快。陳小姐最後順利接受腫瘤切除,5天後就出院。

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台大醫院神經外科的黃博浩醫師指出,近年來,腦神經外科醫生已經開發了一種侵入性較小的腦部手術—稱為「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expanded endonasal approach),由鼻子往上的方式,通過鼻孔進入大腦,這新的手術方式是藉由移除頂住顱底骨頭 ,使間接傷害縮到最小,去除腫瘤並沿著入徑執行修補。最重要的是,這過程中完全不須傳統開顱術所必需的鉤腦動作(brain retraction),大幅降低腦部傷害的機會。內視鏡手術不斷進步,尤其是微小的鏡頭的發明與使用促使顱底手術的快速發展。大約20年前,神經外科醫生就開始使用內視鏡執行腦下垂體腫瘤手術,然後,在過去十年,他們開始通過鼻子執行內視鏡-顱底手術,直到最近,醫師才開發了顱底組織重建方法。

執行經鼻內視鏡外科手術,需要兩個醫師同時進行手術:一個神經外科醫生進行手術,另一個通常是耳鼻喉科醫師負責由鼻腔開路到顱底且控制內視鏡。執行這手術的醫師合作方式就像婚姻或舞伴關係,你需要學會跳舞,​同時不踩到彼此的腳。台大耳鼻喉科林志峰醫師是鼻腔手術的專家,他一年執行接近300 例鼻腔內視鏡手術。在手術過程中,耳鼻喉科林志峰醫師首先將他的器械通過鼻孔到鼻竇,去除介於鼻子上方與顱骨基部較薄的骨頭,再打開大腦的腦膜,接下來,神經外科醫師使用內視鏡和腦導航系統,進入大腦或顱底並去除腫瘤。最後,共同重建並修補在進入過程中缺損的腦膜組織。黃博浩醫師與林志峰醫師都認為修補與重建是最重要的步驟。若修補不完善會造成腦脊髓液外漏並增加感染甚至腦膜炎的機會。目前國際團隊的腦脊髓液外漏機會為10-15%,目前在台大團隊則是只有2.6%。

目前這項技術在台灣推出不到10年,只有少數醫學中心能執行這項高難度的手術。與傳統的開顱手術相比,經鼻的手術可以更完整地清除顱底腫瘤。另外因為有使用導航系統,在台大的微創手術中內頸動脈傷害的機會目前仍為零。這樣的手術的可以縮短患者需要住院的恢復期。與所有手術一樣,經鼻顱底手術還是有風險,包括出血,感染,中風,視神經損傷(可導致失明)和其他神經損傷,如果沒有正確重建手術缺口會導致腦脊髓液外漏,但是新的內視鏡和導航工具,有助於提供更好的手術視野來降低這些風險。最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顱底腫瘤都適合微創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術前必須諮詢專家團隊以作最好的決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994819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