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李建霖醫師】最近天氣逐漸轉涼,時序入冬,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間。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國人十大死因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分別是第二名的心臟疾病、第四名的腦血管疾病與第八名的高血壓疾病,共佔三位,不可謂不重要。而心臟疾病的大宗非心肌梗塞莫屬。
冠狀動脈專門供應心臟血流與氧氣的血管。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冠狀動脈有3條(左前降支、左迴旋支、右冠狀動脈)分別供應心臟3個不同的區域。冠狀動脈自25-30歲之後,血管內壁都會逐漸因為脂肪斑塊的沉積,失去彈性,甚至合併發炎反應與內膜增生,進一步造成動脈管腔的狹窄。這就是「動脈硬化」的過程。
尤其若是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是抽菸的患者,動脈硬化的速度將會比一般人加快許多。最後,當血管管腔內狹窄到一定程度,供給的血流不足以供應心臟的需求(也就是不足以供應心臟耗氧量)時,就開始產生缺氧的現象。
當然,在靜止休息狀態下,心臟的耗氧量較低;反之,當處在劇烈的活動之下,心臟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心臟的耗氧量也會倍數增加。病人因為心臟缺氧產生的不適感,通常以胸悶、胸痛或是喘來表現,甚至痛覺常常轉移到肩膀、脖子、下顎、牙齒或是左手臂,這就是典型的「心絞痛」。
慢性心絞痛起初可能是在劇烈運動下,病人才開始產生心絞痛,通常停止運動,心臟的耗氧量很快會趨緩,心絞痛也會隨之改善。不過,隨著狹窄程度的加劇,最嚴重者甚至在休息的狀態下,也會感覺持續胸悶不舒服。
冠狀動脈疾病依病程區分
可以分為慢性的穩定型心絞痛,以及急性發作的心肌梗塞。兩者預後有很大的不同。顧名思義,慢性的穩定型心絞痛肇因於冠狀動脈經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狹窄,這樣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心臟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這樣的變化:心臟對缺氧的耐受性會增加,同時也會產生側枝循環。
冠狀動脈好比四線道的高速公路,側枝循環就好像僅能通過機車的小巷弄,當高速公路塞住血流無法通過的時候,我們的心臟還是可以藉由細小的側枝循環輸送血液與氧氣供應心肌使用,雖然整體流量不比高速公路,但是當側枝循環豐富時,仍然可以提供相當的血流以減少心臟的缺氧,避免心肌壞死。
急性心肌梗塞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根據研究,除了少數因為冠狀動脈痙攣造成血管阻塞的情形,大多數急性心肌梗塞是因為原有的動脈硬化斑塊破裂,斑塊裡面的脂肪釋放出來,血小板會很快聚集到脂肪斑塊附近,然後與鄰近的血液一起產生血栓,造成冠狀動脈急性阻塞(可以想像成在冠狀動脈這條高速公路上發生連環車禍,造成所有路線均阻塞無法通行)。
因為是急性發生的,我們的心臟沒有足夠的時間產生側枝循環。急性的血管阻塞會造成心肌大量的缺氧,進而造成心肌壞死,此時心絞痛會非常地嚴重,常常胸痛超過30分鐘,疼痛感更勝平時、且常合併冒冷汗或是噁心,即使休息也無法緩解等特徵。當心肌壞死越多,心臟的功能也會下降,將來容易產生心衰竭。
此外,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心臟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很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事實上大部分心肌梗塞發作來不及送醫的病患大多肇因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所以當發生上述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當診斷確定是急性心肌梗塞時,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也強烈建議接受心導管的檢查,確認冠狀動脈阻塞的程度與範圍,然後應考慮用心導管支架置放或是採取外科繞道手術來恢復心臟的血流,才能將心肌梗塞的危險性降到最低。
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
包含有年紀(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男性、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與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根據國健局的統計,國人過重與肥胖的比例逐年升高,事實上,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也發現類似的情形。國人工作的繁忙與高工時也讓生活型態呈現久坐少動的特色,兩者皆是所謂「文明病」的一部分。
良好而固定的運動習慣本身就可以減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再者也會更容易控制體重、降低血壓、降低胰島素阻抗性等等好處。若是已經罹患心衰竭、穩定型心絞痛或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中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會增加心臟的耐受性與改善預後,好處甚多。根據歐洲心臟醫學會的臨床指引,建議大家至少每週3次、一次至少30分鐘的中高強度有氧運動。
預防勝於治療
良好的飲食與規律的運動習慣、體重控制、以及避免菸酒都可以幫助大家遠離心血管疾病。不過,若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上述的建議之外,也請與醫師配合定期回診按時服藥。
留言列表